查看原文
其他

年终盘点 | 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

2017-12-28 魏金金 中经文化产业

中经文化产业:随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深化,文化产业大格局初步形成。在利好政策不断推出和市场机制调节下,部分省市地区文化产业后发优势愈加明显。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2017也迎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岁末年终,中经文化产业专门就近五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做了相关统计,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2017年终盘点:

年终盘点 | 2017年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全景图

年终盘点 | 2017年文化产业政策走向(附政策原文)


01

文化产业第一方阵


北上粤苏继续领先

浙江堪当名符其实“黑马”


▲近五年"第一梯队"文化产业发展数据 魏金金/制图


以北、上、粤、苏、浙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今年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更高、更快、更强”六个字的关键词是新目标,也是新征程。


文化产业的“北京特色”源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自然享有更加完善的政策服务体系,更多高水平的文化企业、文化人才、产业资源与消费环境,活跃的投融资环境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



而作为文化“大码头”,最新的上海“文创50条”,“招商—引智—引才”成为沪市发展的新重点。在最近的这一年时间里,上海发挥文化产业国有资本一股独大优势,先后通过设立50亿双创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100亿众源母基金的“组合拳”频频撬动文化市场,激活民间资本,加快推动电影、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升级发展。


相关阅读:上海推出文创"50条" 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省份,江苏省2016年3488亿文化产业规模的背后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


融合发展看广东。早在2015年11月,广东省就发布了《广东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从2012年到2016年,将近1500亿的产值增幅,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今年以来,广东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做大做强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同时,更加重视区域均衡与协同发展,加快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同创新。


▲近五年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走势 魏金金/制图


5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倍增长,这就是浙江文化产业的“速度与激情”。如今浙江省文化GDP比重仅次于北京、上海,成为继北、上、广、苏之后备受关注的文化强省。“横店影视模式”、“特色小镇模式”、松阳“古村落保护”等模式已趋成熟并成为国内典范。作为互联网大省,5年时间,从风口到浪尖,浙江本土的数字阅读、数字出版、网络剧、互联网娱乐、动漫、游戏等等迎来了发展新机遇。10月份《关于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的意见》的出台,清晰勾画了2020年浙江文化产业发展面貌。


02

区域文化大省


文化先行打出“地方气派”

部分省份发展差距仍然相对明显


纵观近5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以鲁文化、赣文化、湘文化、巴蜀文化、闽文化、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山东、江西、湖南、四川、福建、河南虽均突破千亿大关,且尤以湖南、四川两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之快为一大亮点。但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仍有很大差距。

 

区域六省文化产业数据对比  魏金金/制图


基础好,起点高。从2014年开始,山东开始落实《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加大文化新型业态比重,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为显著的改革成果就是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和文化园区“三大载体”建设齐头并进


在体量上,江西成为区域范围内仅次于山东的文化大省,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产业第一大省,今年江西在文化市场、公共文化服务、古村落、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乡村振兴等领域先后下发了不下22个政策文件,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如果说5%对于其他省市地区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的话,那么对于湖南而言,早在2012年就已成了既定事实。 “报业湘军”、“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的“湖南文化现象”背后实则是改革创新的成果显现,在大力实施国有文化企业兼并重组的同时,当地一批优秀骨干文化企业积极涌现。


重走海上丝绸之路,凝心聚力再创辉煌,2016年福建文化产品出口额25.8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6。近两年,福建积极推进核心区文化建设和自贸区建设,推动鼓浪屿、海丝等申遗,壮大重点文化产业,加大对台、对美、对非等文化交流力度,推进“文化出海”。


文化放异彩,中原正发力。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事实上,直到2015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也才刚刚达到1111.87亿,文化GDP首次突破3%。究其原因在于,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相对较低的人均GDP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开发利用尚不到位,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仍然步履维艰,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03

“陆丝”重要节点


总体提速加快

内蒙古、宁夏一快一慢对比强烈


“一带一路”毫无疑问为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样文化产业也是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力点。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以及内陆城市重庆外,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北六省实为国内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西北六省文化产业数据图 魏金金/制图


近年来,文化大省陕西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五年时间里,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从最初的500.7亿增至802.52亿。12.5%的年均增速背后,陕西的文化产业也逐步实现从“投资型向效能型、泛文化向专业化、集聚向集群、社会效益突出向双效统一”转型升级。继“文学陕军”、“影视陕军”之后,丝路陕西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从2013年到现在,陕西省相继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旅游博览会、电影节等多种活动,开通丝路旅游专线,促进沿线人民心灵相通。

 

▲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走势数据图  魏金金/制图



民族特色是扶贫瑰宝,也是产业发展新动能。五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31亿到增至525.5亿(除去统计口径差异因素),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连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今年以来,内蒙古相继出台多件文化产业相关文件,涉及知识产权、戏剧振兴、文旅融合、文艺创作、非遗保护、文物保护、“互联网”+草原文明等文件,加快促进文化产业事业繁荣发展。2016、2017年两届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成功举办,也使之成为引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引擎。立足北疆、面向俄蒙,内蒙古文化“走出去”的美好前景似乎才刚刚开始。


与“海丝“核心区福建遥相呼应,近几年国家对新疆的扶持政策相继出台落地,产业环境不断升温,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区外大企业(集团)来疆投资的重点项目。新疆本土文化企业也逐渐经历转型阵痛,化茧成蝶,初具产业规模。从2010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如今已经成为新疆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区域的金融中心,进一步加强了区内外文化金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宁夏五年文化产业发展数据图  魏金金/制图


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周边省份,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稍显缓慢,在公共文化、园区建设,文旅融合、遗产保护等方面仍需要做很多工作。古老的黄河文化、浓郁的回乡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光荣的红色文化等诸多优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更加合理科学的顶层设计。对于像宁夏这样文化起步晚、发展速度慢的省市地区,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扎实做好“基本功”,注重与当地文化扶贫项目的精准对接。


04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


西北、西南百花齐放

四川“龙头”作用日益凸显


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上,七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低不平,四川省以龙头地位位居榜首,陕西次之,此后依次是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作为多元民族文化交流汇集之地,融合发展,丰富业态创新,是走廊一带深挖特色文化产业富矿的总体路径。


▲2015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沿线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对比(单位/亿元)  魏金金/制图


地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域,四川高居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第一。从2012年936.4亿到2016年1323.78亿,四川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了41%的增长。2014年开始,四川积极推动非遗资源、文旅资源、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等相互融合,探索建立“藏羌彝文化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产业事业互动,助力精准扶贫。毫无疑问,这里有“中国手游第四城”成都,还有近400亿产值的中国音乐产业,甚至电影市场规模也稳居中西部各省份第一,随着系列政策的出台,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和音乐产业将成为四川文化产业的又一新亮点。


相关阅读:2017西部省市文化产业指数发布 谁是龙头?


让我们把视线从四川盆地移到云贵高原。


从“一带一路”倡议到特色文化产业,再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三个关键词背后是持续不断的政策暖风,近几年,社会资本对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可谓怦然心动。截止今年8月份,云南已建立省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库、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库,共计储备项目182个。


而作为贵州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2016年起贵州就启动实施了文化产业的“四大工程”建设,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文化园区与综合体建设。围绕大数据、大旅游、大扶贫,通过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地区经济大发展,2017年年初,46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0亿。事实上,贵州本土7万处景区资源目前尚还有逾4万处没有开发,贵州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红色文化、白酒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三线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古老村落等等,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愈加清晰与成熟,贵州文化产业的后发优秀将愈加明显。



作为“陆上丝绸之路”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交差省份,甘肃文化产业可谓风光更好,一方面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积极推动以敦煌为代表的文旅项目融合发展,促进丝路文明大放光彩,另一方面,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中心、天水66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齐头并进,正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支柱。近两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办,进一步助力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


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青藏高原。与云南一样,随着最近这几年国家重大项目的落地推进,在广阔丰饶的大美青海,源远流长的昆仑文化,庄严神秘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异彩纷呈的节庆文化,迎来了涅槃重生。在不断摸索中,青海人民走出了一条独具青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今年6月,青海省政府和中国民生投资集团联合设立总规模为20亿的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支持一大批文化企业和项目发展,成为青海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信号。


西藏产业扶贫“进中加快”,文化产业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加明显,尤其是文化扶贫优势日益突出。近几年,西藏先后建设41家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成立国内首个“藏民族音乐产业基地”,重点打造“藏博会”,大力发展唐卡、藏毯(编织)、藏香、造像艺术特色文化产业。客观来看,尽管西藏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目前仅有34.5亿的产业规模,但近两年西藏地区经济增速势头迅猛,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甚是可观。且由于地理、地形原因,依托藏地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西藏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更具国际性优势。


▲重庆5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魏金金/制图


作为例外,虽然重庆在地理位置的划分上不属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范畴,但当前重庆文化产业已经从初级阶段进入了转型升级、提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列西部第3位。但与全国其他先进省市比较,重庆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尽管已有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包括万达文旅城、六期乐园、华侨城等相继落户重庆,但目前重庆文化企业90%以上仍为小微企业,全市产值1亿元上的文化企业不足百家,至今没有收入上100亿的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不足1000家,尚无一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上,是全国唯一没有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地区,与北京、上海、广东每年安排4亿-5亿、陕西3.4亿、深圳市5亿相比,差距较大。


05

“白山黑水”东三省


冰雪产业成开发重点

区域产业集群效益初步形成


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规模来看,总量排序可类同三省纬度高低,黑龙江>吉林>辽宁,但从文化GDP比重来看,则是辽宁>吉林>黑龙江。总体来看,三省产业结构整体偏重,多数产业处于粗加工阶段,附加值不高,去重就轻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作为高纬度地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点,近两年,东三省,尤其是黑吉两省大力发展冰雪产业,丰富、扩大冰雪旅游文化品牌效应,带动其他相关文化产业。


 东三省文化产业数值对比 魏金金/制图


优质文化园区进一步加速资源的集聚与裂变,有望吸引一部分人才回流。作为老工业基地,类似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等文化产业园区正逐渐成为区域文化发展新名片。



相比之下,辽宁更多发力大项目、大园区,处在齐头并进状态下的另外两省则是多点布局,遍地开花。虽然东三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已开始初步显现,但问题在于像大多数园区一样,其自身的平台意识和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与园区相对应的文化消费环境和产业闭环生态等需要尽快培养、解决。


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强则产业兴。东三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破与立,需要进一步加强、落实政策支持,推进管理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通,通过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激活民营经济活力,将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长期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进而为东北老工业振兴寻找新突破。


06

京津冀协同


新区、自贸区、2020冬奥迎新机

破解“虹吸效应”或打造文创高地

 

▲北京、河北、天津文化产业数据图  魏金金/制图


尽管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相承,但受北京的“虹吸效应”影响,河北、天津两地的文化产业在资源和人才方面都受到了较大影响。


十八大以来,河北省积极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园区联盟。除共同举办推介会、对接会、博览会等活动加强资源互通外,三地还先后签署了《文化产业协会框架合作协议》《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等,实现京津冀剧院等资源统筹协调。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提升、转型升级,日前,京津冀三地联合签署《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确定建立京津冀文化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京津冀文化产业大数据平台。



客观来看,当前无论是从GDP比重,还是产业增加值总量上,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文化产业活力稍弱,但随着近两年“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以及今年雄安新区的建设推进,或将为河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反观天津,除了目前既定已成的山、海、城、乡“四带多点”的文化产业格局外,天津高新区、自贸区积极打造文化服务贸易基地,将进一步促进津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07

中部六省实力PK


皖鄂晋持续发力

山西或迎逆袭“最好时代”


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数据对比图  魏金金/制图


文化资源转化乏力,文化产品缺乏特色,产业发展不够平衡是我国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通病。当前,文化产业西进加快,创意经济无疑将成中部崛起新引擎。作为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省,既不靠海、不沿边,尽管缺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位优势,但作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如何盘活好文化创意资源不失为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安徽一方面做大做强文化园区和文化企业品牌,出版、发行、报业、广电、演艺“五朵金花”香飘万里,另一方面,借助重大项目为文化产业强筋壮骨。


而另一文化大省,湖北不仅资源深厚,作为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文化人才富集名符其实。这些人才不仅是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文化消费最为旺盛的群体,未来必将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未来。



“文化三晋 开放山西”,在大力倡导去产能的今年,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等传统文化,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老三样世界遗产,大槐树、关公、山西面食等国字号文化遗产,面临新的发展契机。能否尽快聚集一批优秀产业高端人才,培养骨干文化企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释放文化消费活力,“文化山西”逆袭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关阅读:中央定调!文化旅游业将成山西转型发展"排头兵"


08

 “海上丝绸之路”


不得不关注的琼桂文化

薄弱省份文化改革蓄势待发


相较海丝沿线的其他省份,海南、广西两省由于地理、地形、历史等原因,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两省文化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格局。


▲近5年琼桂文化产业数值对比情况  魏金金/制图


作为热带文化、海岛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综合体,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海南独特的文化气质。近几年,海南本土文旅大产业附属的服务业占比持续扩大,并逐渐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同时随着文化投资和旅游消费逐年增长,文化产业的拉动效果日益明显。但当前海南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小散弱现象较为普遍,产业集中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不够强大,文化产品国际化水平偏低。此外,新兴文化产业资源深入挖掘不够,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术创新型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密切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同为沿海边疆省份,近年广西通过加大文化设施投资、鼓励文艺创作、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推进产业升级、加强文化交流等五大措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广西积极探索文化扶贫,目前已在贫困地区培育10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时充分利用广西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这一有利条件,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搭建中国与东盟各国文化交流平台。此外,广西积极探索“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途径和办法,精准对接“三区”人才需求,助力文化产业振兴发展。


手记


盘点过程中,中经小文发现,最近三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文旅融合趋势势不可挡,层级不断升级,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涌现,文旅投资的三大模式(主题公园+地产、主题公园+演艺、景区运营)遍地开花,但在融合浪潮中,也应严格警惕盲目投资现象,避免烂尾。


另外,随着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地方先后成立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基金,从政府引导基金到VC/PE机构再到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资本驱动下,产业发展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大众对文化产业的产品品质与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代,我们更需要用匠心来致敬市场,专注做好内容,打造好产业闭环生态,提升品牌竞争力。


附全国各省近五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您可能感兴趣的是

● 在文化产业方面,北京这个"综合试点"有何特别之处?

● 如何在文化繁荣发展中探索文化金融发展规律?

● "历史名人+"如何加出文化产业新项目?

● 2017西部省市文化产业指数发布 谁是龙头?



主编:成琪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记者:魏金金

编辑:张晶雪

投稿或合作邮箱:wenhua@ce.cn


微信公众号ID :cewenhu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